新闻资讯INSIGHTS
金晟动态金晟观察
PPP浪潮下的金融盛宴
2016-12-09 | 金晟资产

2016房地产的暴涨拉住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曲线,但随着年末地产调控、信贷收紧、产能过剩的各种打压,2017经济保增长的重任交还给基建,而这次基建的大爆发将由在2016年遍地开花的PPP撑起大旗,不经意间,政府、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已纷纷入座,共享PPP大时代下的资本盛宴。


截至2016年9月,财政部PPP项目入库投资额为12.46万亿,其中落地执行投资1.42万亿,而2016全国PPP落地总投资额将轻松突破2.5万亿,预计2017将达5万亿水平。除基建、环保等传统高权重领域受益明显以外,医疗、教育、养老等10多个经济领将在PPP项目政策与资金的推动下增长。


PPP---财政压力下政府祭出的神器


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趋势给财政稳增长压上了更重的包袱,而国内财政收支差额占GDP的比重从2008年的0.4%上升到2015年的3.4%,超过国际公认的 3%的警戒线,收支矛盾加剧的压力让政府向社会资本打开了进入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通行之门,PPP模式成为最优选项:

1、PPP模式下,政府不需要或者较少承担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期资本金支出,能够缓解政府当期财政支出压力,将支出责任延至长期。

2、PPP模式采取公开透明的招标或竞争性谈判方式,资金使用和配套规范透明,能高效使用资金。

3、PPP有效打破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的不合理限制,发挥民营企业的经济活力,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和质量。


好戏上演,金融深度介入PPP


金融是推动PPP发展的关键因素。较早之前由于政策尚未完全落地和对PPP模式缺乏认知,导致银行、保险、产业基金等金融机构的参与度偏低;另一方面由于PPP签约项目退出渠道界定模糊,制约了资产证券化的发展,项目企业资产存量难以盘活。

然而随着政策的落地推动和PPP市场的逐渐成熟,金融资本在资产荒的背景下将深度介入到PPP项目中,银行、保险、产业基金等各路资本齐聚PPP市场,推动国内PPP市场的进一步深化,而金融机构对项目长期收益、现金流的重视,运营能力越来越成为项目参与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银行的态度转变


2016年房地产去库存运动推高了国内资产整体价格,银行资金大量进入房贷领域加剧了监管层的担忧,下半年以来限贷限购政策密集出台,银行信贷资金在房贷渠道受挫的情况下配置压力陡增,PPP项目成为新的资金流动方向。


首先,PPP项目由政府自上而下推动,政策支持的隐形背书打消了银行原本的顾虑;其次,PPP项目盈利稳定而不暴利的特点与银行信贷的风险偏好契合,不少由政府付费项目的稳定现金流预期驱使银行资金在下半年开始加码PPP。


就目前银行对PPP项目的看好程度,债权类信贷已经满足不了银行的需求,银行理财开始借道入手PPP项目公司股权谋求未来更高的收益空间。


股权资金的撬动效应


得益于各种股权资金的入场,PPP项目融资的效率明显提升,政府引导基金、保险资金、产业基金共同撬动了PPP市场的快速发展。其中PPP引导基金不仅资金量可观,更拥有政府自上而下的示范背书,具备财政部背景的中国政企合作基金规模达1800亿,国内16个省份相继成立的PPP引导基金总规模近5000亿,按照PPP引导基金单项目出资不超10%的政策要求,政府引导基金可撬动的资金规模约7万亿。再加上保监会对险资进入PPP领域的放行和社会资本成立产业基金的介入,股权资金在PPP领域的撬动效应非常明显。


融资支持工具的丰富


除了早期帮助项目落地的债权、股权资金以外,资本市场融资工具的逐步丰富,为PPP项目中后期运营、退出提供了便利。据上交所高层公开透露:未来PPP项目可以在上交所通过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挂牌上市等方式进行融资。具体来说,PPP项目主体可通过发行债券融资;一些具有稳定现金流的 PPP项目,可通过发行基于企业现金流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对于已有较好回报的 PPP项目,则可以用项目收益来进行债券融资;以及PPP项目主体在上交所进行股票上市交易等。


PPP利好下的并购浪潮


PPP的繁荣也直接利好相关业务领域内的上市公司,纷纷成立并购基金外延式扩张,甚至演变出“PE + PPP”的模式将未上市的优质PPP业务公司带入二级市场,而全球经济萎靡的大环境和国内外估值差异显著的现状,也给了海外并购和业务跨界并购创造了良机,以葛洲坝为例,公司去年4月收购凯丹水务,进入污水处理和工业供水领域,随后在水处理、固废、可再生资源利用领域开启一路并购。